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一、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在相关法律条款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可被视为肇事逃逸行为:首先,当交通事故已经明显发生后,交通事故当事人明知故犯地驾车或者抛下车辆,试图逃避事故现场;其次,当事人如果感觉到自身并非是此次事故的责任方,也有可能会选择驾车扬长而去,抛弃现场;再次,若交通事故当事人涉嫌酒驾或者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在报警之后却并未按照规定留在现场等待处理,反而选择弃车离开,然后再返回现场的行为也属于肇事逃逸;此外,即使交通事故当事人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救治,但是在未向警方报告的前提下擅自离开医院,或者在离开时故意留下虚假的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以及联系方式等,都属于肇事逃逸行为;最后,在接受警方调查过程中,当事人若选择逃匿,也是肇事逃逸行为之一。

另外,如果经过双方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或者在未经协商的情况下,赔偿金额明显不足以支付损失,当事人未留下真实身份信息,并且有证据表明其是被迫离开现场的,同样属于肇事逃逸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事故发生之后,驾驶员选择逃逸的目的,通常都是为了避免自己承担向对方支付医疗费等的民事赔偿金的责任、被交警责令支付罚款的行政责任、乃至于被判处刑事处罚的责任。

二、肇事逃逸致人轻伤一级怎么处罚

涉及到交通肇事逃逸导致他人受伤的案件,当事人将面临着交通肇事罪的指控并须为此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与此同时,由于其行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且给他人造成了严重伤害或财产损失,因此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中国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因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引发重大事故,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致使公共或私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责任人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处罚;若在交通肇事后有逃逸行为或者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则将受到三年至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更为严厉的刑罚惩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因为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那么责任人将面临最高可达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更重处罚。

因此,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已经构成了交通肇事罪,责任人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严重刑罚。

反对 0收藏 0
网站主页  |  物流查询  |  仓库管理  |  海运报价  |  物流公司  |  港口查询  |  卫星地图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