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
成语名字:不寒而栗
成语发音:bù hán ér lì
成语解释: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近义词: 毛骨悚然、 提心吊胆
反义词: 无所畏惧、 临危不惧
成语例句: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的成语接龙
进可替不 -> 不寒而栗 -> 栗栗危惧
不寒而栗的成语故事
西汉汉武帝时酷吏义纵,在任定襄太守时,将狱中重刑犯120多人全部判死刑,罪犯家属买通狱卒探监,结果也都全被判死刑,一天就处死400多人,一时引起很大的震动,人们纷纷感到非常恐怖寒栗,担心有一天会被义纵杀掉。
不寒而栗的相关成语
风刀霜剑、神思恍惚、心驰神往、有眼如盲、急不可耐、鸡犬不闻、雪泥鸿爪、围魏救赵、面无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