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莠不齐的成语故事
明朝时期,田艺蘅《留青札记》中记载:元朝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级别,“郎”是最下的,至明朝时称鄙人为“不郎不秀”,是指不高不下。良莠不齐就是不郎不秀,称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成语良莠不齐
成语名字:良莠不齐
成语发音:liáng yǒu bù qí
成语解释:莠:长得像谷子一样的野草。庄稼和野草混杂在一起分不出来。比喻好人坏人在一起不易区分。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至我辈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
成语繁体:良莠不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正音:莠,不能读作“xiù”。
近义词: 混淆视听、 混淆是非
反义词: 泾渭分明
成语例句:兼之人品良莠不齐,诚恐因逸生事。(太平天国 洪秀全《整顿属员诏》)
良莠不齐的成语接龙
居心不良 -> 良莠不齐 -> 齐东野语
良莠不齐的相关成语
含辛茹苦、开天辟地、天造地设、虎头蛇尾、瞻前顾后、翻天覆地、上天入地、有天无日、蚂蚁缘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