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事脱碳中心(GCMD)和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项联合研究认为,航运在亚太地区(APAC)的碳捕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亚太地区长达11000公里的长距离运输使得二氧化碳运输相对于管道更具吸引力
到2050年,市场将需要85到150个液化二氧化碳载体,投资250亿美元
这份新报告探讨了航运实现跨境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倡议的机会,并认为亚太地区的航运有特别的机会。
考虑到潜在的二氧化碳捕获源和封存中心之间的地理不匹配,亚太地区的航运机会被认为高于欧洲。
在欧洲西北部,生态系统的距离约为500 - 1000公里,而在亚太地区,从东北亚到澳大利亚的距离为1000 - 11000公里。
GCMD表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韩国在内的几个亚太地区政府正在寻求跨境合作伙伴关系和倡议,以支持跨境二氧化碳运输和封存。”
与管道运输相比,运输所需的更长的距离使海运更具经济可行性和吸引力。该报告确定了500公里的船舶运输阈值距离,对于500万吨PA (mtpa)的二氧化碳量来说,这是经济可行的。最长的航线是从东北亚到澳大利亚,全长6000 - 11000公里。
就潜在市场而言,预计到2050年,亚太地区使用碳捕集技术捕获的二氧化碳将跨越国界运输约1亿mpta。转化为航运需求,到2050年,将需要85至150艘容量为5万吨的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总投资高达250亿美元。
GCMD首席执行官Lynn Loo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亚太地区有潜力引领二氧化碳运输。在亚太地区,排放者和汇通常被巨大的水体隔着很远的距离,而北欧的CCUS设施在地理上更集中。这使得航运成为亚太地区更具吸引力的二氧化碳运输方式,强调了建立航运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这项工作需要建造二氧化碳运输船,发展港口基础设施,建立二氧化碳运输和卸载的标准和指导方针,并通过必要的培训提高船员的技能。”
GCMD说,要创造一个预测规模的市场,还需要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共同努力。这些措施包括经济激励、中游企业的长期合同,以及对关键标准的更明确规定。
BCG CCUS专题全球联席主管、合伙人兼副董事卡尔•克莱顿(Carl Clayton)表示:“亚太地区大型排放者和封存地点的独特分布为二氧化碳运输和跨境CCUS提供了重要机会。
“东北亚排放国有机会推动技术创新并加强其在大宗商品航运方面的领导地位,而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可以利用其大量枯竭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储存资产,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和国际合作。在短期内,政府的支持对于确保经济可行性和解决跨价值链风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