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英文:Kulangsu)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名为“五龙屿”,自明朝至今名为“鼓浪屿”。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与厦门岛隔海相望, 面积约1.88平方公里, 海拔为35-100米,有“海上花园”之称。
鼓浪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全岛多山,拥有海礁、山岩等自然景观。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四周环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主要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等。 新石器时代,鼓浪屿就已出现。宋代开始有人定居。明代得以开发,1573年,日光岩上出现了全岛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操练水师,留下了“水操台”等遗址。1842年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被日本独占的鼓浪屿回到厦门人民手中。国民党统治时期,在鼓浪屿设区。新中国成立后仍称鼓浪屿区。2003年厦门市鼓浪屿区撤销行政区后,设立鼓浪屿街道办事处。2014年实施“全岛博物馆”计划,将重点历史建筑等纳入公共开放的无围墙生态博物馆系统,开展文物修缮设计方案。
鼓浪屿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留存着千余幢风格各异的建筑,保留着音乐文化的传统,建成了“中国首家、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和“中国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享有“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的美誉。鼓浪屿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荣誉。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