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码头,进出航道班轮络绎不绝,集装箱整齐地堆放在码头上,不远处是高耸的岸桥,无人驾驶水平运输智能导引车(IGV)在码头上自如穿梭,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我国各大港口纷纷积极探索智慧化转型,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深圳港妈湾智慧港、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北部湾港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均已实现无人驾驶作业。
交通运输部近期发布《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的意见》提出,要推进新一代自动导引车(AGV)、无人集卡等智能化水平运输设备规模化应用。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无人驾驶行业发展,港口也需要无人驾驶技术落地,港区无人集卡有望迎来发展风口。
集装箱码头适合无人驾驶技术落地
无人驾驶在国内已经是各大车企科技创新的标配项目之一,从早期实验室研发,到道路测试,各种无人驾驶实验车辆已行驶在道路上。但无人驾驶行业发展了多年,各种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但受政策、法律、市场等限制,商业化迟迟无法取得突破。
但如果把无人驾驶从繁忙的城市道路转移到各大港口的集装箱作业区就会发现,从目前的政策支持度、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来看,集装箱码头俨然是无人驾驶技术最容易落地的场景之一,而且正在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有139台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引车参与作业;
山东港口青岛港的自动导引车实现了无限循环充电;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码头的无人驾驶集卡创新地利用了北斗、激光和视觉导航定位技术;
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智慧港口——妈湾智慧港,无人集卡正在船舶和码头之间自如穿行,当前整个港区已进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模式;
在深圳盐田港区,一场由5G技术引导的技术革命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盐田港区东作业区自动化码头建设项目已于2021年底正式启动。盐田港区东作业区将以电动无人集卡为突破口,建设高度自动化的集装箱港区。
“虽然已有不少港口采用了无人集卡,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港口集装箱水平运输市场自动化渗透率尚不足2%,港口水平运输自动化的改造需求和市场空间都无比巨大。经过测算,我们认为,未来,港口水平运输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斯年智驾创始人兼CEO何贝向记者介绍。
港口领域的自动化、智慧化、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新趋势,随着无人驾驶技术进一步完善,无人驾驶设备在港区进一步商业化落地,一场变革浪潮将会席卷整个港口行业。
应用无人驾驶可降低人力成本
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码头远程操控中心内,操作员操控操纵杆,轻轻松松就把40寸的集装箱准确无误地放在了IGV上。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码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集装箱被从装卸桥放到IGV上后,IGV便会自动前往堆场,停在提前设置好的指定位置,然后操作员远程操控龙门吊,将集装箱卸到堆场正确箱位里。
“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码头由过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变为如今的科技密集型产业,在大幅节约人工成本的同时,也将码头运营安全指数和效率大幅提升。”工作人员说。
在传统码头中,承担水平运输作业的是由司机驾驶的集装箱卡车。“在过去,集卡司机经常要满负荷工作,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而安全正是码头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我们不仅要招到司机,还必须招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卡车司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码头驾驶卡车需要A2驾照,从最普通的C1驾照“晋级”到A2驾照,至少需要5—6年的驾龄,因此过去集卡司机常处于人手紧缺的状态,最严重时甚至对码头的运能产生了影响。
1993年,荷兰鹿特丹港 ETC-Delta 码头便开启使用自动导引运输车(AGV)技术、随后,欧洲汉堡港CTA码头、荷兰鹿特丹港EUROMAX 码头等各大码头纷纷采取采用AGV技术应用于港口自动化水平运输,码头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也缓解了人手不足的问题。
业内人士介绍,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日趋成熟,现在的智能平板车无需依靠预设标记物即可将集装箱准确无误运输至每一个箱位中。从AGV到智能平板车,新技术的应用给智慧港口建设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当前无疑是我国港区无人驾驶技术“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期。
何贝表示,由于整体工资水平提升及就业环境的变化,手持A2级驾驶本且愿意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司机越来越少,人力的绝对成本与相对成本都在不断攀升。而与新能源车辆天生一对的无人驾驶运输,在响应低碳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对冲司机招工缺口,成为解决物流行业痛点的优选答案之一。
港口亟需真正“无人化”水平运输
当前全国各大港口纷纷开展智慧化转型。在无人驾驶方面,该技术在落地商用过程中,由于港口环境的特殊性,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港区通常是港口自有集卡和外来集卡混线作业,交通环境较为复杂,而无人驾驶设备要求运行场景规则化,因此在港口运行的无人驾驶设备对设备的感知深度学习和决策算法有更高要求。只有具备更加智能化的规划路径功能,能对外集卡进行精准定位感知并及时调整路径,才能担好码头“智慧搬运工”的职责。
同时,也是由于港口集卡混行的复杂性,在港区内有人集卡及无人集卡发生碰撞事故的处理方式也大不相同,需要一事一议。记者了解到,定责的复杂性叠加码头场景的特殊性,一旦发生事故,责任难以厘清,定损理赔困难。业内人士表示,港口无人驾驶依旧缺乏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指导及法规层面的支持是出现以上情况的重要原因。
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当前港口的无人驾驶还存在另一个痛点——无法做到真正“无人化”。很多港口的无人集卡虽然做到了方向盘后无人,但却在副驾驶位置增配了安全员,没有驾驶室的智能平板车则在港区安排专门人员去进行现场监管。
记者了解到,由于配备安全人员成本较高,部分公司在配备安全员的情况下难以确保盈利,但一旦取消该岗位后又无法确保集卡能长期安全作业,陷入了“恶性循环”。
友道智途首席架构师、智驾中心副总经理张显宏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指出,无人驾驶商业化破局及实现大规模落地的根本关键是真正实现“无人化”。
业内人士表示,难关总会被攻破,一旦港区集卡实现真正“无人化”,千亿市场需求将会被激活。